摘要

  • 網上流傳文章引用美國克里夫蘭醫學中心一項研究,宣稱接種越多疫苗感染COVID-19風險越高。
  • 該篇論文為預印本,未經同行審查及尚未正式發表。
  • 研究有若干限制,如未有按距離上次接種疫苗日數調整、參與者整體而言較年輕及健康,也沒有分析住院、重症及死亡數據。
  • 此外,接種不同劑量疫苗的人行為模式可能有別:接種多劑疫苗的人對COVID-19疫情較為重視,因而可能會較主動接受檢測,此差異或影響研究中的確診數字,從而影響分析結果。
  • 研究作者接受查詢時表明,有關結果並非定論,推廣至一般大眾時需要小心處理,重申疫苗是對抗COVID-19的重要措施,也是預防重症及住院的最佳方法
  • 有文章引述此研究時未提供完整脈絡,容易引起誤解;部分文章進一步詮釋結果為「疫苗損害免疫系統」,屬誤導內容

背景

2023年1月1日,Facebook專頁「作者」發文宣稱「接種mRNA疫苗不單會增加血栓等副作用風險,還可能削弱接種者對Covid的免疫力」。其帖文指美國克里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文中譯為「克利夫蘭診所」)的研究發現「未接種者感染Covid風險遠低於那些先前接種過大量mRNA疫苗的人」,宣稱「愈多針愈大感染風險,即是連加強劑也無法彌補疫苗對自然免疫力的損害」。帖文附上一張數據圖表,該文有1,306個表情反應、130個留言及646次分享。[1]

1月6日,Facebook專頁「敗傲籮即高 嘥仁時 (Bio Sciences)」發佈題為「越打針 就中得越甘」的帖文,跟「作者」貼出同一圖表及引述克里夫蘭醫學中心的研究宣稱「接種covid疫針的次數越多,感染的風險會隨之上升」,並於文末附上一個PDF檔案連結。帖文解讀研究團隊的分析,就感染風險的關鍵,該文指「針數,似乎真的是惟一分別」。[2,3]帖文有741個表情反應、58個留言及237次分享。

在Google搜尋「克利夫蘭 疫苗 研究」可發現《新唐人電視台》於2022年12月24日一篇標題為〈美研究發現:接種疫苗後 染疫率更高〉的文章中,同樣引述克利夫蘭醫學中心的研究宣稱「每次連續接種都會增加感染率」,並在文末指原文來自英文版《大紀元時報》。[4,5]

Telegram頻道「德傳媒官方新聞頻道」在2022年1月16日發佈文章,引述同一研究在標題宣稱「研究證明 Covid 疫苗會以劑量依賴的方式逐漸破壞免疫系統」,該文把結果解讀為「這意味著該疫苗不僅對 Omicron 病毒株無效,而且實際上會以劑量依賴的方式損害您的免疫系統」。Telegram顯示此訊息閱讀人數有3,900人。[6]在Facebook上搜尋文章字句,可發現有帖文轉載同一文章,其中一則發佈日期早於「德傳媒官方新聞頻道」的訊息。[7-9]

查證

點擊「敗傲籮即高 嘥仁時 (Bio Sciences)」帖文附上的連結,可前往網站「medRxiv」上一個PDF檔案,文章標題為「Effectiveness of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Bivalent Vaccine」。該PDF檔案每一頁的頂端註明論文未經同行審查(peer review),亦附上預印本的數碼物件識別碼(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 DOI)和連結。[10]該連結前往medRxiv上同一篇論文預印本的頁面。[11]

medRxiv是一個為醫學、臨床研究及健康科學而設的論文預印本(preprint)存庫,由美國冷泉港實驗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CSHL)、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及英國醫學期刊(The BMJ)共同創立。預印本為未正式在學術期刊發表、未經同行審查的論文手稿,medRxiv的介紹表明新聞媒體不應把預印本的內容當成已確立的資訊去報導,也註明在網站上的手稿內容與質素未獲三家創立機構保證。[12]

研究方法

這項研究的作者均來自克里夫蘭醫學中心,研究目標為評估二價COVID-19疫苗的保護能力。克里夫蘭醫學中心位於美國俄亥俄州克里夫蘭市,為非牟利學術醫學中心,其醫療系統有6,500張病床、22家醫院,僱員多達72,500人。[13]

該中心員工於2022年9月12日開始可接種二價疫苗,研究的參與者為當日克里夫蘭醫學中心於俄亥俄州內的僱員,排除沒有年齡或性別資料的966人後共51,011人,研究分析的數據由9月12日至同年12月12日。[14]

研究中確診標準為克里夫蘭醫學中心為員工提供的核酸增幅檢測(NAAT)測試呈陽性,首次確診內90天測試呈陽性會視作同一次感染,隨後則視作新一次感染。研究人員指出,由於克里夫蘭醫學中心並無規定所有員工參與檢測,研究期間大部分呈陽性的結果源於參與者出現可疑症狀,並想知道是否感染COVID-19,亦有部分因接觸確診者而檢測,小部分屬進行手術或醫療程序前的篩檢。[15]

研究結果

研究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42歲,研究人員描述為「相對年輕」。在51,011位參與者當中,41%人曾有COVID-19的確診記錄,24%曾確診感染Omicron變種病毒。與此同時,參與者接種最少一劑、兩劑、三劑及四劑疫苗的比率分別為87%、83%、53%及8%。整體而言,有91%參與者曾確診感染COVID-19或接種疫苗。[16]

研究人員根據參與者的年齡、性別、聘用時間(疫情前/後)、工作類別(臨床或非臨床)、研究期開始前接種疫苗數量、上次確診COVID-19的時段(以當時最流行的變種病毒分為6組)調整,其統計模型推算接種二價疫苗的有效率為30%。

研究人員對這組數據的分析亦發現,上次確診COVID-19的時段越接近,感染風險越低;而接種劑量越多,感染風險則越高。上述「作者」及「敗傲籮即高 嘥仁時 (Bio Sciences)」帖文貼出的圖片,為預印本的圖表2(Figure 2),惟此圖表顯示的數據未經調整,應參考表2(Table 2)。[17]

在預印本的「討論」部分,研究作者形容最後一項結果(接種劑數與感染風險的關係)屬意料之外,但不能以「接種較多疫苗者較高風險」作為解釋,因為大多數參與者均年輕而且適合接種3劑疫苗。研究作者認為選擇接種少於3劑疫苗的參與者並非不適合接種,而是選擇不遵從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接種疫苗建議,指可合理預期這些人更容易有較高風險行為,但其感染COVID-19的風險仍然較接更多疫苗的人為低。[18]

此外,研究作者又引用兩項研究,指這並非首次發現接種較多疫苗與較高感染COVID-19風險的潛在關聯,然而引用的兩項研究的對象均為曾感染COVID-19者,不能直接用作推論接種疫苗與感染風險的關係。第一項同樣為未正式發表的預印本,第二項研究顯示確診後沒有接種疫苗的感染風險比接種疫苗高,惟作者引用時僅提及接種兩至三劑疫苗的感染風險較接種一劑高。[19,20]

Facebook專頁「敗傲籮即高 嘥仁時 (Bio Sciences)」同樣提及上述第二項研究,該帖文表示「比起只打一針,打了兩三針的人更易再次染上COVID」,忽略該項研究結果僅限於曾感染COVID-19者,亦未有提及「感染後沒有接種任何疫苗」組別的感染風險經調整後高於其餘曾接種疫苗的組別。[21,22]

研究限制

除了這篇論文預印本未經同行審查、尚未正式發表外,這項研究亦存在多項限制,不足以推論「接種疫苗越多,越容易感染COVID-19」的結論。

首先,其數據分析未有按上一次接種疫苗的相隔日數調整,惟研究作者未有提及此限制。現時已經有研究顯示,疫苗接種後預防感染的有效率會隨時間下跌,而預防Omicron變種病毒的有效率更低[23],上次接種疫苗的時間長短會影響感染風險。在克里夫蘭醫學中心這項研究的數據亦顯示,距離上次確診或接種疫苗時間越長,感染風險越高(惟「365日以上」組別較「271至365日組別」低)。[24]

其次,接種不同劑量疫苗者行為的各種潛在分別未有完全納入分析。研究作者在解讀其結果時,指接種少於3劑疫苗的人選擇不遵從美國CDC的建議,並認為可合理預期他們會有更高風險的行為,但其感染風險仍然較低。[25]不過,這項研究的確診標準為NAAT檢測結果,克里夫蘭醫學中心並無要求全面檢測所有員工(包括無症狀者)[26],而且研究亦僅考慮檢測呈陽性結果,沒有區分有症狀與無症狀感染。[27]換言之,確診個案僅反映主動進行檢測的結果。

若要全面考慮不同干擾因素(confounding factor),同樣可合理預期接種更多疫苗的人會更關注自己有否確診,從而進行更多檢測並有更多確診個案,導致高估接種疫苗組別的感染風險,然而作者僅於分析二價疫苗時提及這一點。[28]雖然研究作者在另一處提及員工須檢測呈陽性才可獲有薪假,但這一點主要針對「參與者可能在家自行測試」的質疑[29],對於無症狀或症狀輕微者,其對疫情的關注程度仍有可能影響參與檢測的比率。

在2021年11月英國衛生安全局發表的網誌中,曾明確提到不應直接比較已接種及未接種疫苗的COVID-19確診比率去判斷疫苗有效性,原因是有關數字會受疫苗以外的因素影響,而採用檢測陰性個案作為對照組(test-negative case control)可調整兩個組別行為模式不同帶來的誤差[30]克里夫蘭醫學中心這項研究雖然控制了其中一些變數,例如年齡、職業面對的風險(是否需要接觸病人)等,但仍未有考慮行為傾向的影響,也因研究設計所限沒有使用陰性個案作對照組,故其研究結果仍有一定限制。

內布拉斯加州大學醫學中心(University of Nebraska Medical Center)傳染病部門教授羅拿(James Lawler)接受事實查核機構Lead Stories查詢時,同樣提及類似考慮。他表示研究結果顯示的並非「接種更多疫苗者更容易感染COVID-19」,而是「接種更多疫苗的人更可能在研究期內有呈陽性的檢測結果」,考慮到參與者須主動接受檢測,而且有專家評估一般而言不少確診個案未有記錄,會令此研究結果有偏差。[31]

研究作者回應

研究作者接受事實查核機構Logically查詢時,他們強調研究參與者為「年輕、相對健康的醫護人員」,當中沒有兒童,只有少數長者及很可能只有少數免疫力較低的人,因此其發現推廣至一般大眾時需要小心。而對於「接種疫苗增加感染機會」的宣稱,他們亦表示目前並不清楚觀察到有關現象的原因,也未能確定應如何詮釋,需要更多研究去確認或推翻此結果。

研究人員指出,其研究同樣發現距離上一次接觸到病毒(無論是透過感染或接種疫苗)的時間越長,感染的風險越高,並重申疫苗是對抗COVID-19的重要措施,也是預防重症及住院的最佳方法[32]

《新唐人電視台》的文章提及克里夫蘭醫學中心發言人回覆英文《大紀元時報》時指出研究限制,與上文類似,引述的結論卻是「因此,我們呼籲公開此發現,並將此研究普及到大眾人口。」[33]翻查文末連結的英文版《大紀元時報》文章,原句意思為「因此,我們呼籲將結果推廣至一般大眾時需要謹慎,大眾的人口組成跟研究參與者有別」(Therefore, we urge caution in generalizing the findings to the public, which can include different populations than was in this study)[34]此處《新唐人電視台》錯誤引述有關言論。

英美官方數據未見接種疫苗增感染風險

目前的研究顯示,疫苗對預防感染COVID-19的保護率會隨時間下跌,而在Omicron變種病毒流行後影響更為明顯[35],對於預防中等至嚴重症狀方面亦有類似現象[36]但有關研究並未顯示接種更多疫苗會增加感染或重症風險。

美國CDC的數據網頁上亦整理了二十多個州份(佔美國一半人口)整體接種疫苗和未接種疫苗者的確診及死亡比率,可見未接種疫苗者的確診及死亡個案均高於已接種疫苗者。[37]雖然這個數字僅按年齡劃分,未有更多詳細影響結論的因素如過往感染記錄、接種時間、其他疾病等因素,僅可作參考用途,數據亦只更新至2022年11月,但整體趨勢並不支持「接種疫苗會增加感染風險」的說法。

翻查英國衛生安全局最新一份(2023年1月12日發表)的「COVID-19疫苗每月監察報告」(COVID-19 vaccine monthly surveillance reports)亦表示,證據顯示預防Omicron變種病毒及隨後的相關變種病毒帶來的症狀方面,疫苗的有效率低而且迅速下跌,但在預防住院的保護率仍然維持較高水平。[38]

《新唐人電視台》的文章亦引述一項來自印第安納的研究,但未有完整交代研究結果,詳見Factcheck Lab另一篇事實查核報告。[39]

結論

網絡流傳訊多篇文章引述克里夫蘭醫學中心一項研究的論文預印本,以當中一項數據分析結果宣稱「接種covid疫針的次數越多,感染的風險會隨之上升」、「每次連續接種都會增加感染率」甚至「接種者的免疫力以及對Covid的抵抗力下降」。

雖然該論文預印本其中一項數據分析顯示接種疫苗劑數越多,感染風險亦隨之增加,然而這項分析仍有若干限制,如未有按距離上次接種時間調整,而且研究所用的確診數據以檢測呈陽性結果為準,接種不同劑量疫苗者的行為分別對數據亦有潛在影響。數據亦僅限於感染風險,未有分析住院、重症及死亡比率等。

研究作者回覆時指出研究參與者為「年輕、相對健康的醫護人員」,把其發現推廣至一般大眾時需要小心,他們亦表示目前不清楚觀察到有關現象的原因,認為需要更多研究去確認或推翻其結果,《新唐人電視台》錯誤引述有關言論。研究作者又重申疫苗是對抗COVID-19的重要措施,也是預防重症及住院的最佳方法。

這份論文預印本為一項未正式發表的研究,其數據分析亦有若干限制,目前其他跟疫苗相關的研究及數據並不支持「接種疫苗越多感染風險越高」的說法,「敗傲籮即高 嘥仁時 (Bio Sciences)」及《新唐人電視台》的文章未有提供完整脈絡,容易引起誤解

Facebook專頁「作者」把研究結果詮釋為「隨着加強劑的針數增加,接種者的免疫力以及對Covid的抵抗力下降」及「連加強劑也無法彌補疫苗對自然免疫力的損害」,「德傳媒官方新聞頻道」則宣稱研究結果意味疫苗會損害免疫系統,惟該論文預印本中並無相關推論,亦與研究作者回應不符,「作者」及「德傳媒」的文章屬誤導內容

相關查核報告

資料來源

  1. Facebook專頁「作者」帖文
  2. Facebook專頁「敗傲籮即高 嘥仁時 (Bio Sciences)」帖文
  3.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2.12.17.22283625v1.full.pdf
  4. 美研究發現:接種疫苗後 染疫率更高(新唐人電視台)Wayback Machine備份網頁
  5. Vaccinated at Higher Risk of COVID-19 Infection: Studies (The Epoch Times) Wayback Machine 備份網頁
  6. Telegram頻道「德傳媒官方新聞頻道」訊息
  7. Facebook用戶「Ling Huang」帖文
  8. Facebook用戶「Thomas Chen」於群組「台灣醫療真相工程研究所/疫苗副作用排毒/斷食法解毒/癌症療法/孕婦交流/深層政府/Covid-19快篩PCR騙局/醫療靈媒/MMS/自然療法」帖文
  9. Facebook用戶「Jc Young」於群組「佛陀聖言量(如來語)資料庫」帖文
  10. 見[2],頁首註明「medRxiv preprint doi: https://doi.org/10.1101/2022.12.17.22283625; this version posted December 19, 2022. The copyright holder for this preprint (which was not certified by peer review) is the author/funder, who has granted medRxiv a license to display the preprint in perpetuity.」
  11. Shrestha NK, Burke PC, Nowacki AS et al. Effectiveness of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Bivalent Vaccine. medRxiv. Preprint posted online December 19, 2022.  doi:10.1101/2022.12.17.22283625
  12. About medRxiv (medRxiv)
  13. Facts & Figures – Cleveland Clinic Newsroom
  14. 見[11],參考「Methods」部分「Setting」、「Participants」及「Outcome」三段,以及「Results」部分首段。
  15. 見[11],參考「Methods」部分「Variables」一段。
  16. 見[11],參考「Results」部分「Baseline characteristics」一段。接種最少兩劑疫苗的人數比率約82.46%(42,064/51,011),作者四捨五入時錯寫為83%。另注意在感染病毒人數方面,文中指感染Omicron變種(previously had an Omicron variant infection)人數為12,029人,表1(Table 1)顯示「最近一次感染所屬的大流行階段」(Pandemic phase during which most recent infection occured)則顯示Omicron BA.1/BA.2及BA.4/BA.5分別為9,633及4,087人,兩組共13,720人。估計差異源於前者為按檢測結果計算,後者則以感染日期時最流行的變種病毒分組,或不代表該組參與者感染同一病毒株。另外,根據表1曾染病的人數總數為20,690人,比文中數字多出1人,Factcheck Lab未能判斷到底哪個數字準確。
  17. 見[11],參考「Results」部分「Risk of COVID-19 based on prior infection and vaccination history」及「Bivalent vaccine effectiveness」兩段。
  18. 見[11],參考「Discussion」部分第五段。
  19. 見[11],參考「Discussion」部分第五段,由「This is not the only study to find a possible association with more prior vaccine doses and higher risk of COVID-19.」一句開始,引用兩項研究時分別提到「those who had an Omicron variant infection」及「following prior COVID-19」。
  20. Shrestha NK, Shrestha P, Burke PC, Nowacki AS, Terpeluk P, Gordon SM.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Vaccine Boosting in Previously Infected or Vaccinated Individuals. Clin Infect Dis. 2022;75(12):2169-2177. doi:10.1093/cid/ciac327,見「Results」部分「Effect of a Vaccine Booster on Occurrence of COVID-19 in Multivariable Analyses」一段的表5(Table 5)。
  21. 見[2]或圖2。
  22. 見[20]表5(Table 5),注意圖表4(Figure 4)顯示未經調整的數字。
  23. Andrews N, Stowe J, Kirsebom F, et al. Covid-19 Vaccine Effectiveness against the Omicron (B.1.1.529) Variant. N Engl J Med. 2022;386(16):1532-1546. doi:10.1056/NEJMoa2119451,注意這項研究的數據來自2021年11月至2022年1月,並未包括後來的Omicron變種病毒(如預印本提及的BA.4/BA.5)。
  24. 見[11],參考「Results」部分「Bivalent vaccine effectiveness among those with prior SARS-CoV-2 infection or vaccination」一段。
  25. 見[11],參考「Discussion」部分第五段,相關段落為「Therefore, those who received fewer than 3 doses (>45% of individuals in the study) were not those ineligible to receive the vaccine, but those who chose not to follow the CDC’s recommendations on remaining updated with COVID-19 vaccination, and one could reasonably expect these individuals to have been more likely to have exhibited higher risk-taking behavior.」。
  26. 見[11],參考「Methods」部分「Variables」一段,相關句子為「Since the health system never had a requirement for systematic asymptomatic employee test screening」。
  27. 見[11],參考「Discussion」部分第三段,相關句子為「We were unable to distinguish between symptomatic and asymptomatic infections, and had to limit our analyses to all detected infections.」。
  28. 見[11],參考「Discussion」部分第三段,相關句子為「Those who chose to receive the bivalent vaccine might have been more worried about infection and might have been more likely to get tested when they had symptoms, thereby disproportionately detecting more incident infections among those who received the bivalent vaccine.」。
  29. 見[11],參考「Discussion」部分第三段,相關句子為「The widespread availability of home testing kits might have reduced detection of incident infections. This potential effect should be somewhat mitigated in our healthcare cohort because one needs a NAAT to get paid time off, providing a strong incentive to get a NAAT if one tested positive at home.」。
  30. Transparency and data – UKHSA's vaccines report (UK Health Security Agency),參考小標題為「Case rates in vaccinated versus unvaccinated people」的一段。
  31. Fact Check: Preprint Study Of Cleveland Clinic Workers Does NOT Prove Vaccinations Increase Risk Of COVID Infection (Lead Stories)
  32. Misleading: Receiving COVID vaccines increases the risk of contracting coronavirus. (Logically)
  33. 見[4]
  34. 見[5]
  35. 見[23]
  36. Ferdinands JM, Rao S, Dixon BE, et al. Waning of vaccine effectiveness against moderate and severe covid-19 among adults in the US from the VISION network: test negative, case-control study. BMJ. 2022;379:e072141. Published 2022 Oct 3. doi:10.1136/bmj-2022-072141
  37. Rates of COVID-19 Cases and Deaths by Vaccination Status (CDC COVID Data Tracker),數據來源方面可參考註腳(Footnotes)部分「Participating jurisdictions」一項,由於並非所有州份均會自動把確診、死亡個案數據跟接種疫苗記錄連結,因此CDC只能整理二十多個州份的數據。
  38. COVID-19 vaccine surveillance report: 12 January 2023 (week 2),見第3頁「Executive summary」部分「Vaccine effectiveness」一段,另可參考第4至21頁「Vaccine effectiveness」部分。過往報告可參考此網頁
  39. 《新唐人》局部引述印第安納疫苗研究結果,略去論文作者結論(事實查核實驗室)